Post

實效覆蓋論的新語言

實效覆蓋論的新語言

實效覆蓋論的新語言:主張、驗證集合與實效評估

引言:哲學到工程的轉化

在上一篇中,我們探討了傳統二元倫理判斷的局限性,並提出了「實效覆蓋論」(Pragmatic Coverage Theory)作為解決現代複雜難題的新框架。

從今天起,我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哲學家,而是「實效工程師」。我們的任務是將抽象的道德原則和價值觀,轉化為可以輸入、測試、和比較的數據化主張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先掌握實效覆蓋論的三個核心詞彙和概念:主張 (Assertion)驗證集合 (Validation Set)、以及實效評估 (Coverage $\text{vs}$ 副作用)

一、核心概念 1:主張(Assertion)

在實效覆蓋論中,主張是我們進行所有分析的起點。

定義:

主張是一個關於「在特定情境下,應當如何行動」的可測試假設。它將傳統哲學的「絕對真理」降維成一個等待實戰檢驗的實務方案

如何轉化:

任何道德模式或價值觀都可以被轉化為清晰的主張:

  • 康德的義務論 🡲 主張 $\text{K}$: 「無論結果如何,永遠堅守承諾。」
  • 功利主義 🡲 主張 $\text{U}$: 「無論情景如何,選擇能為最大多數人帶來最大利益的行動。」
  • 個人自由主義 🡲 主張 $\text{L}$: 「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個體的自由選擇權絕對優先。」

關鍵點: 主張的表述必須是可操作的,而非僅是抽象的口號。例如,主張 $\text{U}$ 在實際應用中需要進一步細化,例如「最大利益」的衡量標準是什麼。

二、核心概念 2:驗證集合(Validation Set)

驗證集合是主張接受實效檢驗的實驗場景。它使我們的評判從空泛的思辨轉向具體的應用。

1. 主要驗證集合(Primary Validation Set)

定義: 多個具體的、當前的、需要決策的情境,通常涉及利益衝突和多種價值取捨。這是主張必須證明其覆蓋範圍的首要目標。

舉例: 「一家科技公司決定是否開發一個帶有用戶數據收集和潛在隱私風險的新功能。」

在評估時,我們將主張 $\text{K}$、主張 $\text{U}$、主張 $\text{L}$ 等,逐一投入這個「主要驗證集合」中,觀察它們如何解決或惡化當前的主要矛盾。

2. 次要驗證集合(Secondary Validation Set)

定義: 其他主張沒有考慮到,但是實際上可能出現的潛在情境或長期後果。這部分集合的目的是捕捉主張帶來的副作用

舉例: 延續上述科技公司情境,次要驗證集合可能包括:

  • 員工士氣情境: 開發此功能是否會導致員工因道德焦慮而大量離職?這是否主張想要的效果?
  • 長期信任情境: 即使功能初期帶來巨大利益,五年後一旦發生數據洩露,顧客是否會大規模流失?這是否主張想要的效果?
  • 世界末日情境: 五百年後外星人拜訪公司廢墟,發現了這個高風險的設計,認為地球人智商堪憂,這是否主張想要的效果?是否受眾、持分者想要的效果?

關鍵點: 加入次要驗證集合實效覆蓋論優於傳統倫理評估的關鍵一步。它強制我們必須以預防性思維來尋找主張的盲點和隱藏的副作用

三、核心概念 3:實效評估

實效覆估是框架的輸出口,它用兩種維度取代了傳統的「對/錯」標籤。

1. 覆蓋範圍(Coverage)

定義: 衡量一個主張在主要驗證集合和相關次要驗證集合中,解決問題、滿足多方需求、實現既定目標的廣度與深度。

  • 覆蓋範圍越高,表示該主張在可能出現的各種情境下主張依然成立情況越多(主張的解決力越強)。
  • 覆蓋範圍的標準:當主張清晰的時候只需要考慮主張是否依然成立,為多方利益相關者帶來預期的好處。但可能出現主張沒有清晰定義的情況,則應包括問題解決度、目標達成度、以及多方利益相關者的滿意度。

2. 副作用(Side Effect)

定義: 一個主張在應用過程中對其他未被直接服務的利益相關者、長期穩定性或重要價值觀造成的負面、非預期或不樂見的影響。

  • 副作用越低,表示該主張的淨效能越可靠,即使是無用的主張,至少是無害的。
  • 副作用的衡量:如果出現,是否可以挽回?修復的成本範圍在最好和最差的情況會是如何?

結語:準備開始測試

當我們把一個具體的道德主張(如:主張 $\text{U}$)放入一個具體的驗證集合中,並產出它的覆蓋範圍副作用數據時,我們就完成了從哲學思辨到實效工程的第一步。

這使得兩個原本難以比較的哲學主張,變成了兩個可以客觀比較的「解決方案 $\text{A}$」和「解決方案 $\text{B}$」,從而能選出實效最優的決策。

在下一篇中,我們將實際演示如何將抽象的價值觀(如集體主義)「編碼」為可測試的主張,並具體地展示如何進行覆蓋範圍副作用的量化。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