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童》觀後感
《慧童》觀後感
一望簡介,有關文革,即時來了興致。 真難得,文革題材還可公映。但若抱著看歷史的念頭,定會失望。「慧童」是一套關於家庭裂痕的紀錄片。 導演已十年未回家,刻意與父親及嫲嫲斷聯。但偶爾找回二十年前拍攝嫲嫲(慧童)的舊檔案,生起回家的念頭。 這一念,卻牽扯出這家庭的歷史與傷痕。
甫一見面,嫲嫲便摟著導演喜極而泣。 相比之下,導演顯得生硬。 無他,導演很真誠。 片頭便直言自己不喜歡嫲嫲,亦痛恨爸爸。 認為嫲嫲斷了隻手又囉嗦,像個巫婆。 爸爸家暴母親又懶惰,導致家庭破碎。如此種種,都令導演心生厭惡,選擇逃離。
嫲嫲生於香港大戶人家,卻因日本侵略導致家道中落,加上其父親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被逼中止學業。 嫲嫲嚮往新時代,看見姐姐參加革命好不威風,便回歸祖國懷抱。 但自此祖國進入艱難的探索後,一切都變了。 知識份子老公被批鬥入獄,留下嫲嫲一個人獨自照顧兩個兒子。 某天於家中煮食時,暈倒燒傷手臂,不得已截肢保命,成了殘廢。 導演的叔叔,當年只有八歲,目睹了意外,留下了對醫院極度恐懼的心理創傷。 只有十歲的爸爸,被迫承擔起照顧媽媽的責任,擔水煮飯,倒屎倒尿。 造成爸爸對家務極度厭惡,是故婚後堅拒做任何家務,某程度上導致了婚姻破碎。
短短數行,難以盡述文革對這家庭的深遠創傷。丈夫入獄、嫲嫲斷臂、兩個年幼的兒子被迫一夜長大。 在時代巨浪中,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體有完膚。 不難想像為什麼導演作為新生代,會不喜歡他的爸爸及嫲嫲。 畢竟經歷過此等創傷的人,肯定都帶著難以言喻的沈重感。 上兩代的創傷,隨著新家庭的組成,又「傳承」到了導演身上。
導演以第一人稱視角拍攝,毫不掩飾對家人的疏離及不滿。 這份坦白讓觀眾能陪著導演踏上與家人修補關係的旅程。 關係要修補就必先處理過去的創傷,但只要有愛,就總有希望。
片中有一幕,令我久久不能忘懷。 導演與父親在嫲嫲房中翻找爺爺的自傳,試圖拼湊家族的歷史。 作為時代過來人的嫲嫲不忍後輩得知當年細節,便一直堅稱自傳已燒毀。 與此同時,嫲嫲彷彿被按下了按鈕,不斷於客廳焦慮地徘徊,並背誦起自己做人的格言:「忠忠直直對人,誠誠懇懇工作。 對人要關心愛護相信。」 導演爸爸還是找到了那本自傳。 我相信,嫲嫲還是捨不得真相被燒毀埋沒。 即使到現在,快將百歲的嫲嫲可能也不明白,當年為甚麼會被批鬥,但仍渴望總有一日可以還她一個公道。 我感受到她對過去的無奈及對自己格言的堅信。 但可惜,很多事情的對錯並不是取決於道德,而是取決於強弱。
《慧童》不僅是導演的回家之旅,也是對每一個人的溫柔呼喚。 如果有機會,不如放下對錯,嘗試用愛與理解修補裂痕。 或許,我們終究逃不過時代的輾壓,但仍可盡力守護對自己重要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