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精力」比「金錢」更有限:重新定義你真正擁有的資源
你的「精力」比「金錢」更有限:重新定義你真正擁有的資源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下班後明明還有很多事想做,比如學習新技能、規劃投資,但一坐在沙發上,所有的精力和動力就像被抽走了一樣?
你可能以為這只是「懶惰」或「意志力不足」,但如果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你正在經歷的是一場資源耗竭。這與你的銀行存款無關,而是與你內心真正的「資源儲備」有關。
一、為什麼光談錢,無法解釋貧富差距?
傳統經濟學通常假設資源是無限或充足的,且人們能做出完美理性的選擇。但在現實生活中,這完全不成立。
想想看,窮人缺乏的不僅是金錢,更是一種稀缺的思維模式。但稀缺感的根源在哪裡?我們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資源模型:
我們將金錢、時間、精力(認知能力)和情緒儲備整合為一個單一的、可轉換的總資源儲量。
- 金錢: 顯而易見的資源,可以用來購買時間或服務。
- 時間: 固定的資源,但它可以被情緒和精力「放大」或「縮小」。
- 精力(認知能力): 這是你用來專注、解決問題、學習新事物的「燃料」。其中包括 情緒儲備( 應對壓力、控制衝動、維持穩定關係的能力)。
關鍵洞察: 這些資源是可轉換的。在一個低回報環境中,你用掉的精力包括情緒,可能需要用額外的時間或金錢才能彌補;而耗盡的精力,會直接影響你賺取金錢的效率。
二、資源的兩種用途:投資 vs. 消耗
你每天醒來都擁有一定量的資源量(想像成手機的 100% 電量)。你的所有活動都在做兩件事:
1. 投資(Investment):爭取資源淨增益
定義: 投入資源去追求「高回報」的活動。
- 例子: 學習新技能、進行深思熟慮的商業談判、經營一段積極的關係。
- 目標: 讓你的資源量總量增加,或至少未來能產生更大的回報。
2. 消耗(Expense):避免損失或僅維持現狀
這就是許多人陷入資源赤字的元兇。你投入資源,但淨回報為零或負。
- 執行成本: 完成任務所需的實際消耗。
- 例如: 應付低薪但耗時的工作、通勤、處理無效的會議。
- 掠奪性消耗: 投入資源僅為了避免資源被奪走。
- 例如: 為了避免同事偷懶或上司誤解而花時間「解釋」自己的工作;住在不安全社區的人,需要花大量精力警惕周遭以避免被搶劫。
最可怕的陷阱: 當你的大部分資源量被用於應對掠奪性消耗時(例如,花時間和精力處理家庭衝突、擔心生存問題),你就沒有剩餘資源可以投入到高回報的投資中。
三、當資源耗盡時:貧窮不僅是金錢的缺乏
當你的資源量儲備持續減少,尤其當精力和情緒先於金錢耗盡時,你就進入了有限資源的賽局。
這就是為什麼那些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例如無家可歸者或極度貧困的家庭)會做出我們看來「不理性」的選擇。他們沒有機會去考慮「長遠投資」,因為他們的所有資源都已經被維持生存這個巨大的「執行成本」給鎖死了。
這不僅僅是資源量的問題,更是資源分配的問題。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這種資源稀缺如何影響你做決策的能力,以及為什麼焦慮與壓力會讓你「變笨」,將你鎖死在低回報的惡性循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