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在瞎忙?來自「認知成本」的陷阱
為什麼你總在瞎忙?來自「認知成本」的陷阱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將資源定義為金錢、時間、精力和情緒的總和。你每天的行為,不是將資源投入投資(追求淨增益),就是投入消耗(維持現狀或避免損失)。
現在,我們來探討一個更核心的問題:為什麼有些人在面對重要決定時,總是做出「事後看來很糟糕」的選擇?
答案不在於他們的智商,而在於他們的認知資源儲備是否足夠支付「理性決策」的成本。
一、理性門檻:決策本身的消耗
當你面對一個複雜的選擇時(例如:是否換工作?該不該買房?如何管理家庭債務?),你需要動用大量的精力(認知資源)和時間來:
- 收集資訊: 搜尋、閱讀、諮詢。
- 建立模型: 思考利弊、模擬多種可能性、計算風險。
- 評估效益: 判斷哪個選擇能帶來最大的資源淨增益。
在我們的模型中,我們將這一整套嚴謹、深思熟慮的過程所需的資源稱為評估成本。
動態的評估成本與理性門檻
評估成本並不是固定的。一個理性的決策,其所需的評估成本是巨大的。
理性門檻: 你只有在當前資源 足夠支付這個成本時,才能進行「理性決策」。
如果資源儲備量 > 所需評估成本 => 可以投資理性決策 (高回報率)
極端諷刺的是: 那些最需要做出改變命運的高回報決策的人(例如,貧困家庭思考教育投資、創業),往往面臨著最高的評估成本,但他們的資源儲備卻是最低的!
二、內生非理性:當焦慮讓你「變笨」
當個體的資源存量被生存壓力、情緒耗竭或防禦性消耗降到一個低點時,他們就會面臨一個臨界點:
如果資源儲備量 < 所需評估成本 => 內生非理性 (低效決策)
這不是他們不想理性,而是他們付不起理性的成本。資源不足將導致決策者轉向一種「低資源消耗的模式」,我們稱之為:System 1 思考。可以用 Q-Learning 模型解釋。
什麼是 Q-Learning 模型?
Q-Learning 是一種基於過去經驗回報進行決策的模式。它像是你大腦裡的自動導航:
- 低成本、高速率: 幾乎不需要消耗精力。
- 依賴舊數據: 決策依賴於「過去做某事有回報」或「原生家庭一直都是這樣做」的經驗。
這模式的問題在於:過去的經驗往往是不可靠或過時的。
- 例子: 一個窮困家庭的成員,在資源耗盡時,面對一個複雜的財務選擇(如貸款),他沒有精力去計算成本和預期回報,於是可能簡單地選擇「和爸爸當年一樣的決定」,即使那個決定在今天的情況當中來用是低效甚至有害的。
- 結果: 決策變得隨機、低效且容易受偏差影響,導致資源淨增益持續為負。
三、路徑依賴:貧困陷阱的微觀機制
Q-Learning 模型所模擬的 System 1 思考,正是貧困陷阱和路徑依賴的微觀機制。
富人與窮人的分界點:
特徵 | 資源充裕者 (能支付評估成本) | 資源耗盡者 (只能 system 1 思維) |
---|---|---|
決策模式 | 深思熟慮的理性 | 低效的經驗主義 |
資訊來源 | 廣泛採樣、模擬、科學評估 | 過去經驗、原生家庭、衝動性模仿 |
結果 | 選擇高回報路徑,資源累積 | 困在低回報路徑,資源耗散 |
當你長期處於資源赤字,只能依賴 Q-Learning 模式時,你就會不斷重複過去的低效模式,儘管你心知肚明需要改變,但你沒有多餘的精力來評估一條新的、更好的路。
路徑依賴因此形成:你的選擇並非來自當下的最佳計算,而是來自你無力逃脫的過去經驗。
四、結語與預告
當個人資源不斷被生活中的執行成本 消耗,並導致你無法進行理性評估 時,你就會陷入內生非理性的陷阱。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結合這個理論框架,深入分析兩個極端案例:高犯罪率的貧民窟,以及無家可歸者的生存困境,探討資源分配的優先順序如何決定一個人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