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貧民窟到街頭:當所有資源都花在「避免損失」上
從貧民窟到街頭:當所有資源都花在「避免損失」上
在第一篇和第二篇文章中,我們界定了資源的真正含義(金錢、精力、情緒)以及理性決策的昂貴代價。我們證明,資源耗盡會讓人們陷入內生非理性和低效的 Q-Learning 模式。
但資源是如何耗盡的?它常常是被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防禦性支出」和「掠奪性消耗」默默掏空的。今天,我們將探討資源分配的這場生死賽局,如何鎖死貧困家庭和無家可歸者的命運。
一、貧民窟的賽局:高昂的「防禦性支出」
為什麼在資源本就稀缺的貧民窟,犯罪率反而更高?
我們的理論提供了殘酷的答案:那裡的資源,大部分被用於避免損失,而不是用來生產新的資源。
1. 資源的「掠奪性消耗」
在一個高風險的環境中,個體被迫投入大量的 $\mathbf{R}$ 到「保護自己」的活動中:
- 精力 (Cognitive Resource): 需要不斷警惕周圍的威脅、預測衝突。這極大地增加了情緒和精力的消耗,但淨增益為零。
- 執行成本: 為了避免被搶劫或捲入麻煩,你需要走更遠的路、住在更高的安全成本的房子,或支付「保護費」。這些都是純粹的資源消耗,沒有帶來任何生產力回報。
2. 錯失高回報的機會成本
當個體將所有精力、時間、情緒都投入到這種低回報的防禦性支出上時,他們還剩下什麼來做高回報的投資?幾乎沒有。
- 他們沒有足夠的精力來支付去評估一個複雜的教育或創業機會。
- 他們沒有時間去學習或培訓,因為每小時都必須投入到生存或防禦上。
這就是路徑依賴的固化:資源被困在一個高執行成本、低資源存量 的惡性循環中。人們為了避免失去僅有的資源,而失去了創造更多資源的機會。
二、無家可歸者的賽局:極端失能狀態
無家可歸者的困境,是這個資源耗盡賽局中最極端的寫照,我們的模型稱之為「失能狀態(Disability)」。
對於他們來說,維持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吞噬一切資源的執行成本。
1. 執行成本吞噬了所有資源
許多活動,都是對資源的巨大消耗:
- 移動與法規: 為了避免觸犯法規、被驅趕,或尋找庇護所,他們必須不斷移動,消耗大量的時間、體力(精力)。
- 避免盜竊: 在庇護所或街頭,保持對物品(哪怕是極少的財產)的警惕,持續消耗情緒和精力儲備。
- 禦寒與飽腹: 為了在冬天生存,他們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幾乎是 100% 的維持成本。
2. 理性與投資的完全停滯
當所有資源都用在應對執行成本時,結果就是:
資源存量和執行成本差不多 => 資源餘額不足以支付 system 2 理性思考所需的認知評估成本
他們完全沒有剩餘資源來支付理性評估成本。他們無法有效地評估就業輔導、社會救助、或戒癮治療等複雜選項的潛在回報。
他們被迫持續停留在低資源消耗的 Q-Learning 行為,簡單地重複最基本的生存模式。這解釋了為什麼許多人無法擺脫困境——因為他們連理性評估下一步所需的精力都沒有了。
3. 惡性循環與資源掠奪
當個體陷入失能狀態,他們進入搭便車(Free-Riding)模式,反而可能讓其餘的家人或社會需要投入更多資源來「填補空缺」(Covering)。如果少量的恢復資源又被投入到沒有回報的活動(例如酗酒、低效的生存策略),資源優先級的差異將加速內部掠奪,導致更快的崩潰。
四、結語:資源不平等是系統性的
我們的模型證明,貧窮並非簡單的「個人選擇不當」,而是一個系統性的資源分配賽局。資源的極度不平等,導致富人總能支付評估成本做出高回報投資,而窮人則被鎖死在高成本、低可用資源量 的泥潭中,連理性的能力都被剝奪了。
在最後一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如果我們無法改變資源的總量,我們能如何通過降低執行成本和評估成本,幫助人們跨越理性門檻,從而真正擺脫貧困陷阱。
思考:你認為社會政策如何能有效「降低」貧困者日常活動的執行成本或評估成本成本?